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蛟极,蛟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从玄嚣到蛟极都没能继承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顼的族侄。
高辛生下来就表现出神奇灵异的一面,能够说出自己的名字。他广施恩惠,不为自己着想。凭借聪慧来探知远处之事,凭借明智来洞察细微之情。他顺应上天的道义,了解百姓的疾苦。仁德而不失威严,慈惠而遵守诚信,修养身心而使天下人都归服。他获取土地的财富而节约使用,安抚教化百姓而用利益引导他们,推算日月的运行规律并迎来送往,明白鬼神的祭祀礼仪并虔诚供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的举动符合时宜,他的服饰就像士人。帝喾秉持公正的举措遍及天下,日月所能够照到的地方,风雨所能够降临的地方,没有不服从他的。】
(相关资料图)
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帝尧名叫放勋。他的仁德像天空一样浩大,他的智慧像神灵一样高深。人们像追逐太阳一样跟随着他,像遥望云彩一样仰慕着他。帝尧富有却不骄纵,尊贵却不傲慢。他头戴黄色冕冠,身穿黑色朝服,乘坐红色车驾,用四匹白马拉着。他能发扬高尚的品德,让九族亲密和睦。九族已经和睦,再去考察百官。百官的善恶已经彰明,再去协调各国的关系。】
这是对上古四位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帝尧)的评价,均表现出其人格形象的极致完美。但又各有侧重。
黄帝的侧重于表现其聪慧如神,颛顼则侧重表现其能干,帝喾则侧重表现其无私,帝尧则侧重表现其形象与品德完美一致,即表里如一。
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
观察上下文可以知道,只议论黄帝聪慧,而不写其能干,是因为下文用专门的段落详细写其行为功绩。
《史记》对颛顼的介绍总文字数极少。所以就少叙述聪慧而全面突出能干,但又都是对其所作所为的概写,因为在国家初创时期,颛顼帝的很多行为和黄帝相似,而下文又不再详细写。
同样,《史记》对帝喾的评述总文字极少。于是在这段话里,不仅写其聪慧,更着重强调其仁德无私,还概写了和黄帝、颛顼类似的治理行为,以及他的形貌和百姓的拥服。是因为下文就不写他了。
相比之下,《史记》对帝尧用的篇幅非常多,除了开头的评论外,还在下文记述了很多细节,甚至还有精彩的对话,内容丰满远远超过前面三位帝王,体现出司马迁的详略处理。
于是在对帝尧开始的这段评价里,司马迁多用虚笔和侧笔来刻画其形象美好伟岸。例如,把帝尧的品德比作天空,把他的智慧比作神灵,把人们对他的追随比作万物追随太阳,仰慕云霞;通过描写其穿戴的服饰和乘坐的车马来从侧面衬托他的品德美好。除了用虚笔写其形象之外,还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直接夸赞他的品行:富而不骄,贵而不舒。舒,松散傲慢的样子。
为什么这样处理呢?是因为下文有对帝尧禅让行为的详实叙述。
由此可以归纳出司马迁写人手法之一:欲详而先概,即欲略而先全,欲实而先虚,总起来可以称为:反向入笔法。这种写法,类似但不等于欲扬先抑。前者是对文章材料的剪裁加工,后者只是针对人物形象的具体表现手法。
注:文中标红字体因为词库没有,采用了通假字方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