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济 > > 正文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太沉重,“都是为你好”,不是逼迫教育的理由

2023-07-09 16:06:03    来源:顶端新闻

“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们还能害你吗”,这些话相信很多孩子都听父母说过。


(资料图)

在孩子需要面临选择时,很多父母总是会替孩子做出选择,逼迫孩子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然后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使孩子服从自己的想法。父母自认为是对孩子的关爱,但对于孩子来说,未必真的可以感受到这种爱。

看过《小欢喜》的朋友对这一情节一定有所印象:英子因为压力过大已经患上了重度抑郁,背着父母来到深圳,当父母找到她时,她一时情急,跳到了栏杆上。就在这种时刻,妈妈还是在问她:“你为什么非要上那个南大啊?”英子大喊:“我不是非要上南大,我就是要逃离你”。现实中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自认为“对孩子的好”,在孩子心里可能会成为负担,只会使孩子有想逃离的冲动。

“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已然成为了情感勒索。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孩子虽不想执行,但却无法拒绝。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父母的这些行为,叫做情感勒索。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这本书中写道:所谓的情感勒索,就是指关系中一方通过给另一方施加压力,让对方感到挫败,最终选择放弃自我、服从对方要求的行为,这种方式在越亲密的人中越会出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越亲密的人我们越会看重对方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因为越亲密的人越了解我们,越能轻易地戳到我们的痛处,从而影响到我们。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让孩子做什么,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但事实上,当我们要求一个孩子帮忙时,比如帮忙擦擦桌椅、让孩子努力学习,目的是希望孩子可以做出改变,并且在家长是站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来提出要求。

而情感勒索则是为了控制孩子,不论孩子的想法如何,只是让孩子来服从自己的命令,那彼此之间就只存在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毫无平等可言。就像在考学时,父母总会给孩子选择比较好就业的专业,认为对孩子以后有好处,但却丝毫不关心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投入身心去学习。

由此可见,家长的“为你好”对孩子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其实孩子都知道父母不会害自己,但父母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沉甸甸的压力。父母的想法或许没错,孩子的想法有时的确比较片面,但片面也不能成为父母阻碍孩子去尝试的理由。

父母如何改变情感勒索的局面?

当父母觉得自己是在为孩子好,而孩子却不理解时,只会使得双方的压力越来越紧张,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彼此抱怨,那如何才能缓解这一局面呢?

父母一定要允许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大多数家长所犯的错误就是不让孩子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会担心孩子的想法与自己不一致,与其说出来,还不如不说。但即使孩子不去表达,但这些想法也会在孩子心中一直积压,直到某一天终将会爆发。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方式就是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既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还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比如孩子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不要总是一味地去批判,说你一定要拿到第几名;而是应该耐心询问孩子,你认为你自己考差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一定的提高。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由自己谱写的,谁也无法改变一个不想改变的人。

当父母一味地去压迫孩子时,导致的结果就是原本孩子想去做的事情,却因为压迫而放弃。所以家长应该适当地放松,不要总是拿“对你好”这类话语来逼迫孩子,到那时候,你会发现,孩子能做到的远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能太沉重,“都是为你好”,不是逼迫教育的理由。

关键词:

«上一篇:太突然!知名女星离奇死亡! »下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