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民进南宁市委会带来了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讲好南宁故事》的提案,建议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强化城市更新项目文化叙事主题的统筹规划,鼓励在中山路等更新后的经典旧街区、旧建筑通过“恢复老功能+发展新业态”的方式,重塑文化品牌、留住文化记忆,讲好南宁故事。
城市焕新:
老街区成为新风景,激发内生活力
(资料图)
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首府南宁城市更新工作按下“加速键”,一个个惠民项目、一幕幕生活场景,记录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新进展。
2022年,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南宁市将城市精细化管理向背街小巷延伸,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以“路平、水畅、墙净、线齐、灯亮、招牌规范”为基础,全面启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项目,已开工1128条,建设规模达300余公里。
南宁市青秀区葛麻村的小巷干净整洁
建筑及基础设施老化、摊点占用人行道、环境卫生恶劣、电线混乱密布等问题,曾是困扰“三街两巷”片区居民多年的难题。历经多年保护改造后,南宁市目前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街区——“老南宁·三街两巷”重放光彩,项目一期于2018年12月23日正式开街运营。项目二期于2020年6月30日开工建设,目前,项目内的水塔脚、仓西门及当阳街片区已于2021年12月底竣工验收,并于2022年元旦及春节期间对市民开放。截至2023年2月,“老南宁·三街两巷”接待市民游客近1100万人次,成为南宁市名副其实的城市新地标和人文会客厅。
“老南宁·三街两巷”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观游玩
近日,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PPP项目开始围挡施工。中山路片区作为近现代发展的城市中心,有骑楼商贸街区等多样建筑风貌,设计以保护、更新为策略,根据其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进行保留和保护,以满足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和历史传承。完成修缮后,街区将兼具城市历史记忆、文化旅游地标、本地生活服务的复合功能。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PPP项目开始围挡施工
现状分析:
理念更新有待提速,呈现手法不够多样
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对于讲好南宁故事、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建设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国际化大都市和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委员们认为,南宁市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注重对老旧街区等改造项目的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创新利用。但是,在城市更新行动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仍面临诸多瓶颈。
例如,城市更新区域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底数不清、项目布局松散,相互间在文化题材上不连贯。理念更新有待提速,部分更新项目对区域历史文化的呈现手法较为传统单一。现有建设经营主体城市经营经验不足,推动文化“变现”的手段有待丰富。同时,也存在政策保障不足、建设和运营实效不强等问题,在资金方面,财政投入资金存在缺口,市场化融资落地难度较大。
委员建议:
吸引社会投资 多元主体参与
城市更新,“新”在面子,更要“新”在里子。委员们建议,由住建、文化部门联合牵头,多元主体参与,对城市更新区域的文化现状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摸底,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强化城市更新项目文化叙事主题的统筹规划,使每个更新项目的文化叙事主题既题材各异又相互衔接,成为“老友南宁”文化品牌宏大叙事下的一段段“精彩篇章”,共同讲好南宁故事。
塑造高品质的文化消费场景,推进“文旅商”融合。支持文艺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在城市更新区域发展文创业态。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加入“文化+元宇宙”等数字科技元素,让文化“活”起来。
鼓励在中山路等更新后的经典街区、经典建筑通过“恢复老功能+发展新业态”的方式,重塑文化品牌,留住文化记忆,鼓励“文化+数字化”“文化+商业活动”“文化+剧本杀”等业态,增强文旅综合吸引力。依托“水街—‘三街两巷’—中山路”城市更新区域联合打造以文化为牵引、融合旅商住等多元功能的CAZ(中央活动区);用好存量公共空间和人气优势,打造一批中小尺度剧场,探索以“小剧场戏剧+”产业撬动文化娱乐和夜间经济。
探索建立文化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投资运营模式,探索“开源工作坊”模式,将更新项目分段、分点,通过“揭榜挂帅”交由专业力量具体制定实施更新方案。
吸引社会投资,发挥财政资金效能,强化项目“造血”功能。通过依托城市更新基金、设立城市更新文化保护与利用奖励资金、建立城市文化建设流动资金库、积极争取开发性金融机构支持、减免行政事业收费等多元化资金保障方式,以及建立跨项目统筹、开发运营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和“肥瘦搭配”模式,对难以实现平衡的更新区域公益性文化项目予以保障和反哺。
来源 | 南宁晚报·南宁宝客户端 记者 廖欣 韩沛/文 宋延康/图
编辑 | 徐雪凝
校对 | 韦梅芬
审核 | 周婵娟